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關注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中國書畫名家筆下的太行山水之美

來源:中國藝術資訊網 作者:海東 人氣: 發布時間:2023-04-02

  太行山綿延千里,自北往南縱貫于中原大地,他是中國脊梁,漢代《河圖》一書中說“太行,天下之脊。她不僅是一條地理山脈,也是一條文化山脈,還是一條精神山脈。她是高原中國和低地中國的分界線,還是中國最早的祖先孕育之地,最早的北京人就活動在這一帶,孕育著眾多文化,如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民間傳說誕生在這里的,是“三祖圣地”、“和符文化”發源之地。

  她是我黨八路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軔于此的游擊戰也傳播到其他地區。要用“小米加步槍”戰勝飛機大炮,是太行山的現代神話,也是太行山里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如今,人們在太行山中修路架橋,“掛壁公路”“紅旗渠”無不體現著太行勇于奮斗的精神。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山水作品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中國畫壇現當代大家筆下的太行山水。

  張仃:焦墨太行山水

  張仃(1917年7月7日-2010年2月21日),號它山,中國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壁畫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黃賓虹研究會會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院長、《1949—1989中國美術年鑒》顧問等職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的設計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提議者之一。

  張仃太行山寫生之二:《龍水梯》

  張仃曾六上太行,每到大山深處,尤其太行山腹地,但見層巒疊嶂,連綿起伏,陡峭高聳,直入云霄,頓覺如在夢中,驚嘆之下不禁慨然沖口而出:“夢里的山!”興奮的張仃迅速打開冊頁,取筆開始寫生,眼睛只專注于冊頁及山峰,全神貫注到幾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周圍的一切。

  張仃焦墨太行

  他曾經畫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多以焦墨對景實寫,物象與空間描繪具體,筆墨凝重而老練,它們向觀者展示出太行的沉雄多姿,也表現出畫家對北方強悍風格的向往與崇尚。面對張仃的作品,還能感受到流露其筆端的畫家個性:平樸、執著、堅韌和剛毅。

  在可以自由借鑒傳統與西方藝術的新時期,對景寫生對畫家情感、想象和筆墨的自由表現力的限制被凸現出來。對景寫生導源于“真實反映”觀念,它可以充實畫家對造化的感受與理解,但若處理不好,也會像鐐銬一樣,鉗住畫家精神境界的創造和筆墨的自由書寫。張仃焦墨法表現太行山的探索,如他的性格,厚重、樸實、蒼茫、大氣。焦墨山水最能還原蒼勁、宏闊、有力、具有金屬感的畫面。有著獨特和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古今有很多大畫家以太行山為題材進行創作,運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來展現太行山獨特的風貌,有的側重于研究筆墨技法對于傳神的作用,有的是分別研究的筆法,還有的研究技法之間的結合。而借助于焦墨畫蒼勁有力的筆風來表現太行山的巍峨壯觀、氣勢磅礴,表現太行山裸露的山石肌理,使畫面意境能體現太行山的真實性,把太行山那層層不斷、連綿起伏的自然景觀特征和不屈不撓勇于開拓進取的太行精神表現出來,使藝術美與太行山的自然美有機結合的首數張仃。

  五代兩宋,尤其是北派山水著重對客觀對象的再現性描述功能,筆墨中所蘊含的精神性主要表現為一種客觀自然精神,而張仃的太行山山水畫無疑屬于寫實性繪畫,其筆墨亦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兩者在筆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都屬于首重再現自然物象形態的范疇。

  呂云所:意象太行山水

  呂云所(1940-2014) 又名呂云,號倔農、前崖居士、簡子城下人。曾為天津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太行中國畫學會總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高研班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高研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研班導師、清華大學呂云所山水畫創作工作室導師、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暨博士生導師。

  呂云所的家鄉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根據地,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出生于此的呂云所對這里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蜿蜒曲折的大山、溝壑,承載了他的童年記憶。父母、祖輩都是普通的農民、在畫太行時發現了自己,確立了藝術創作的美學追求。在別人眼中的荒山野嶺,在呂云所心中徒生了對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是呂云所的家鄉,更是呂云所的創作母題。從事過人物畫、連環畫創作的呂云所,最終選擇山水畫——畫太行山,是“太行山民之子”——呂云所的內心需求,在畫太行時發現了自己,確立了藝術創作的美學追求。

  中國的山水畫以一個獨立的畫種出現的較晚,可能是豐富的自然景觀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資源。在北宋時期,山水畫藝術達到了高峰,以范寬為代表的“北派”山水畫,創造了氣勢雄強、豪壯蒼涼的山水畫風格,為后世描寫北方的山水畫創作奠定了基礎。南宋以來,直到近世,山水畫從題材和藝術形式上越來越多樣,但是如北宋山水畫那樣的雄渾之風卻很難出現。

  自八十年代開始,嘗試了多種藝術藝術創作方式后,呂云所選擇太行山為其創作主題,從寫生出發,吸收北宋山水畫的傳統,在追求藝術創作精神性的同時,著重感性表達;經過多年的筆墨積累,蘊太行山的象征意義與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畫的創作上將書寫性、隨機性和畫面的布局章法、繪畫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不板、不滯,韻味盎然。呂云所的山水畫“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充滿了“壯美”的詩意,是當代山水畫創作的高峰。

  呂云所的中國畫吸收西方繪畫的寫生方法,將西方繪畫創作方法運用到中國水墨中,拓寬了中國水墨的表現方式。其畫中的太行并不是真實的太行,是在尊重真實太行的基礎上體現精神性的太行。

 

  《板山云嶺》 136cmx68cm 2008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賈又福:虛幻無極黑太行山水

  賈又福,1942年生于河北省肅寧縣,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65年畢業,師承李可染先生,以中國北方太行山為創作基地,從事山水畫創作以及美術理論研究,F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賈又福得李可染先生親授,深得其山水畫的精髓,早期山水畫有李家山水的影子。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改革開放的影響,賈又福開始對中國畫進行大膽改革,早期《太行豐碑》是改革后比較成功的代表作品,也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中國畫面貌,在當時的山水畫領域影響不小,并被當時一大批畫家所追隨,由此引起“太行熱”。

  賈又福曾數十次深入太行山體察生活和自然,他重視山水畫的時代性,重新構架新的圖式語言,打破了傳統全景式山水構圖和皴法,以強烈的主觀色彩和獨創的筆墨語言,使畫面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和表現力。這一時期他的畫作令大家感受到了李可染之后山水畫新的氣象、新的發展。

 

  隨后,他進行了當代水墨山水的探索,其山水畫逐漸跳出了“太行山”,他喜用大寫意潑墨之法,打破了傳統的皴擦點染繪畫技法,將略帶肌理的太行石塊置于一個有意制作的超時空圖式之中,用大塊面表現山石的大氣魄和大境界,注重強調山、石、云,使黑黝黝的大石頭中擠出幾束強光,營造出一種天地蒼茫、幻化無跡、混沌初開的意境,令人神往。他完全脫離了李可染的美學體系,創世紀地把畫帶入到了神魂縹緲的境界,其畫面集合宇宙派畫家劉國松的風格,形成了虛幻無極的獨特的太行山水。

  王依民:紅色太行山水

  王依民,1967年生 現居北京;中國“太行紅”紅色山水畫開拓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勝景工筆山水畫院院長;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白山黑水畫院副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王依民師從李可染弟子國家畫院第三任院長龍瑞,跟隨龍瑞院長系統的學習了山水畫技法,期間數十次去太行山寫生,畫了大量的太行山水,這個時期多以青綠為主。

  后期對于李可染大師的紅山水情有獨鐘,開始長期研究李可染大師的《萬山紅遍》,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李可染的風格已經是獨具一格,應該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傳承和創新,于是開始了長達數年對于中國紅色進行研究,他將油畫中的紅色顏料和朱砂進行有比例的結合,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紅、透、亮的色彩,并且開始了著手畫紅色太行山水,太行山脈有著三大獨特的地理風貌之一嶂石巖地貌,通過研究有了自己的獨特表現這種地貌的皴法。

 

  在色彩暈染方面,王依民有著獨特的方法,他的紅色太行山水,一般都會6-7遍的暈染,并且能夠達到亮而不暗、艷而不俗、明而不麗的特點,在太行山山水領域,少有以紅代墨的進行繪制,王依民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當代畫壇的開拓者。

  太行山以中國紅來表現,更符合當下的新時代,新中國就是在像太行山精神、井岡山精神的傳承中,不斷努力奮斗,才有當今的盛景局面,而王依民的紅色太行山水,莊嚴肅穆、激情四射、墨色相融,展現出了另外一種風格的太行山水,實屬難得。

責任編輯: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