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春玉
" 《大山歌》200×180厘米 2009年 耕耘不輟演繹多彩人生
李東星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寧夏中衛縣宣和鄉一個叫做陸家橋的小山村里。很小的時候,受奶奶的影響,李東星就對畫畫表現出相當高的興趣。那時候農村生活很清苦。李東星的父親在黃河北邊60里外的城里上班,媽媽是村上小學里的民辦教師,平日家里就剩下年邁的奶奶帶著他和弟弟。奶奶手巧,能用剪刀隨意剪出許許多多好看的圖案,村里的裹腳老太太喜歡在鞋上繡些花紋或做個大襟布衫什么的,就免不了要找奶奶。李東星因此很崇拜奶奶,經常試著用黃膠泥塊在院里接雨的水泥板上涂鴉,漫無天際畫上村口的驢、田里的麥子、屋檐下的燕子…… 父親看他喜歡畫,就在自家院墻上用泥灰抹光了一塊,涂上黑墨汁做成一塊小小的黑板供他畫。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李東星用媽媽帶回的粉筆頭在小黑板上精心描繪認知的世界,畫了擦掉,擦掉了再畫...... 后來有機會去城里念書,接觸到美術課,李東星在繪畫上的聰慧就顯露的很突出。每逢學校舉辦墻報,他總是被老師請來作畫。上初中時,李東星的一組黑白畫作品獲了獎,當年的《寧夏青年報》還破例連載了他的一組作品!秾幭娜請蟆贰躲y川晚報》也曾多次刊載了當時還只是個中學生的李東星的美術作品。 初中畢業后,他上了一所美術職業高中,系統的學習了素描、速寫、色彩。 天道酬勤,89年李東星順利考入寧夏師范?茖W校美術系,從此與畫畫結下不解之緣 …… 在師專求學期間,李東星舉辦了“東星黑白畫畫展”,畢業創作的國畫《那年秋》亦被學校收藏。這是青年李東星最值得記憶的日子。 1992年李東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并未學有所用,而是進了他非常陌生的銀行系統,此間,那雙本用以藝術創作的雙手在重復著簡單而機械的勞動——點鈔。他的畫筆也幾乎塵封了六年。應該說,李東星的“藝術世界”在他大學畢業后就丟了,此間,每當某種藝術沖動悄然來臨時,他卻只能忙于應付工作而無暇拿起畫筆,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折磨。這六年對一般人來說,不過是工作經驗或人生閱歷的積累,而對李東星來說,藝術人生幾乎等于荒廢。 《沙塵天》68×68厘米 2003年 1998年底,李東星毅然辭去了銀行的那份令人艷羨的待遇優厚的工作到正在醞釀之中的《新消息報》。這個舉動在當時看是需要勇氣的。然而,他要為自己的理想負責,為自己的快樂負責,做一名畫家是李東星自小就有的理想,畫畫也一直是他引以為樂的事,干一份自己愛好的工作自然也是一種享受。 他到《新消息報》的想法很簡單,找回曾經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從那時起,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堂。也許是那些與畫畫不能時時面對的日子讓他太壓抑太郁悶!一經走出束縛,那積蓄已久的能量如火山一樣噴發,他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不羈奔跑,而且不知疲倦...... 《新消息報》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李東星的作品也被許多讀者喜愛。給報刊配插圖、配漫畫是李東星的主要工作。他筆下的那些插圖和漫畫,寥寥數筆,人物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手法夸張,筆意灑脫,真是文字的點睛、延伸和擴張。它們有些時候比文字來得更為直接、犀利、詼諧和痛快。曾有一度時間,署名“東星插圖”、“東星漫畫”的插圖、漫畫幾乎遍及了寧夏所有知名報紙雜志,數量之多令人匝舌。 連環畫《清水里的刀子》選頁 2004年 在報社期間,李東星還主持《新消息報》每周一期的書畫專版“聚藝堂”,大量稿件都是他自采自寫。寫藝術評論是件很勞神的事情,而在李東星看來,卻是一個學習和提高過程。2007年,李東星文集《墨寶星魂》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開發行,正是他勤勞智慧的結晶。該書圖文并茂,集中收錄了李東星撰寫并發表《新消息報》上的近20萬字的藝術評論、藝術隨筆。該書滿腔熱情一舉推出了區內外上百名書畫界知名人物,突出地評價了每位藝術家的獨到之處,既評書畫又品人,仿佛在展現一個個藝術成功的例證。 《墨寶星魂》誠懇負責地為寧夏書畫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尤其是立足本土文化,彰顯政策陽光,謳歌新生事物,針砭不良現象,刻滿著從藝為文的正義感和責任感,透視了書畫藝術的精神和靈魂,突出表現書畫家對真善美的追求,率直地表達了李東星對書畫真諦的理解感悟,對書畫界不良風氣的諷喻鞭笞,對書畫事業發展的建言獻策,極力弘揚圣潔崇高的書畫精神和靈魂。 連環畫《一個叫喊叫水的地方》選頁 2009年 李東星是一個勇于挑戰自我的人。2003年,他和一些畫家朋友自發在銀川組建了畫家村,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年輕畫家們在一起交流心得,切磋技藝。2004年,李東星報考了中國畫研究院首屆杜滋齡高級研修班。在京期間,他潛心學習,如饑似渴,繪畫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2009李東星被借調到中國國家畫院工作,他先后參與了《中國美術報》的創刊、 “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 “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2010大寫意國畫邀請展、 “東方欲曉”—2010中國•東盟美術作品展暨高峰論壇、 “寫意精神”—新安畫派古今中國畫創作高峰論壇暨學術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建院30周年”等重大活動。他把每次活動都作為提高自己的難得機會,勇挑重擔、歷練自己,并得到國家畫院的表彰獎勵。 2012年,李東星考上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生,同年考入寧夏書畫院。 一路走來,對于自己的成長與經歷,李東星說,藝術的道路是艱辛的,作為一個追夢者,他奮斗過,也收獲了,最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過追逐卓越的腳步。
神寫心凝鑄就咫尺之間
藝術創作無從憑空而來,是人們的精神折射和生活反映。李東星熱愛自己的家鄉,熟悉他們、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同時,折服于他們美的心靈和堅韌的品質,并把這種真情凝鑄在他的咫尺方寸之中。 李東星回憶,在中國畫研究院深造期間,杜滋齡老師經常對自己講,作為畫家,不要總盯著宏大題材,要著眼于自己最熟悉最感動的事物,才有可能感染他人。正是秉承著這樣的藝術理念,李東星在自己生活的土壤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創作基調中確立了自己作品的精神指向,也確立了他的水墨畫既有別于傳統,也不刻意追求現代的獨特風格。雖都算不上大主題、大制作,卻難得有一種清純明麗的風格和耐人尋味的意趣。 《打卡閩寧鎮 》180×97厘米 2021年 藝術創作不同于對事物的簡單描摹,藝術家要把自身對事物的感悟與認知融入到作品中,才能呈現出自身的思想和原創的精神風貌。李東星始終真誠于內,表現生活,創作的大量的民俗風情類人物畫,表現形式粗礪夸張,洋溢著快意而渾樸的氣質,富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深刻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水墨畫作品從最早的《走出西海固》《大山歌》到《寶豐集市》《閩寧鎮的晌午》等,其畫面無不充溢著一種疏巖磊落的雄放之氣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梅花帶雪飛琴上》120cm×40cm 2022年 在他的人物畫創作中,還有一部分不能忽略,那就是他的高人逸士。在其筆下,對弈的、撫琴的、飲酒的、游春的文人雅客們各具情態,散發著一種舒暢、恬靜悠然的情趣,這或許是他借繪畫抒發懷古人之幽思,以詩情畫意寫真情的一種宣泄情感的需要吧。他恪守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重視筆墨的趣味和寫意風神,讓人物的情感自然流露,恣情飄逸,筆墨渾厚又不失靈動,格調高雅,韻味雋永,抒發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和性靈。 《愛讀圣賢書》 69cm×46cm 2022年 張大千曾說:“畫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態是指整個身體,精神則是內心的表露,在中國傳統人物畫法上,要將感情在臉上含蓄的現出,才會讓人看了生出內心的共鳴。” 在繪畫實踐中,形似易,神似難,李東星之所以能創造出極富個性的寫意人物畫佳作,主要是得益于善學悟道,廣博的文化修養以及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喜歡在繪畫過程中與自己心靈對話,善于在身邊尋常事物之中捕捉美,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隱晦、低沉與失落,充溢著的是滿紙的平和、積極與向上之氣。他用藝術家的眼光觀察記錄下生動的細節,同時融入了時代氣息與自己的情感溫度,凸顯著藝術家的價值判斷與態度,讓我們沉浸其中。
筆魂墨韻秉承人文關懷
中國人物畫源遠流長, 風格多樣,有的精妙剔透賞心悅目, 有的溫文而雅恬淡素凈, 有的或風流瀟灑, 或落寞幽怨,或磅礴大氣……是畫者對生活體驗的人生感受,它包含著畫家的審美志趣、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 《曬暖暖 》46×68厘米 2021年 李東星在創作中喜歡挖掘畫中人物身上特別有趣的東西,比如在淳樸的民俗前提下,表達人物形象時更要表現出其睿智的情愫一面,還有暢快伶俐的鮮活,讓觀者感覺到生動的筆墨情趣。在他的畫面里,哪怕是一些懶懶散散的,隨心隨遇的狀態,都摻雜了一絲浪漫氣息,帶著一種醇厚散淡、自然平實之感,完全不同于傳統文人畫的情調,令人記憶猶新,余味回甘。 現實生活中李東星是一個非常時尚的人,但他創作的大多題材卻都取材于市井民俗,表現的也都是粗頭亂服的普通尋常百姓。他說這可能源于自己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烙印太深吧,每每畫到那些樸質的面容,他的內心就異常的寧靜與平和。 《回鄉四老》200×180厘米 2005年 中國畫是對象的個性、氣質相關的生命律動與繪畫者才情、智慧、精神美兩者的統一,表達的是自己內心對這個世界的一種關照,似與非似之間的那種狀態,是觸動你內心、觸動你的精神,也是藝術升華之后的魅力,這些在李東星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李東星努力為自己營造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天地,這是一種心情,說灑脫些是他的一種風格的表達,這樣也會有一種如釋重負般的解脫和輕松,從而會產生一種寧靜淡泊的心靈愉悅。作為一個畫家,不能回到過去,穿越到古代,但是可以從作品里傳達自由的人生意境,其中的韻味總是能讓人不斷品味、反復回味,其作品的意義也就油然而生。 《吉祥寧夏 》200×200厘米 2018年 風起漫漫,唯上下求索為快。李東星以樸實、真摯的心態去描繪他所鐘情的人物,既展現了他特有的藝術風采,也映射出了他關注現實、關愛生命的一腔熱血。他的人物作品不以張揚而強悍的形式抓取人的眼球,而是以和諧舒緩的節奏抒寫真情,我們能夠感覺出他深厚的藝術造詣,以及對生活獨具慧眼的鑒識,更能夠體味出他質樸的筆墨語言中形成的闊筆灑脫、大樸不雕、意趣盎然的個人風格。 《靜坐得幽趣》 69cm×46cm 2022年 《酒逢知己》 69cm×46cm 2022年 《莫愁新歲春來晚》 69cm×46cm 2022年 《相見歡》 69cm×46cm 2022年 《胸中云夢波瀾闊》 69cm×46cm 2022年 《大窯灘仨兄弟 》68×68厘米 2022年 《守住綠碼 》68×46厘米 2022年 《消夏圖》 69cm×46cm 2021年 《歡樂集市 》180×97厘米 2021 《發小 》68×46厘米 2021年 《比心》136×68厘米 2021年 《九月》68×68厘米 2014年 ///
李東星 1970年生于寧夏中衛,祖籍河南宜陽。先后畢業于寧夏銀川師范?茖W校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研修于中國國家畫院高級研修班,師從杜滋齡、梁占巖。曾任《新消息報》美術編輯,現為寧夏書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寧夏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